共 12 条
关于海绵城市两种降雨控制模式的讨论
被引:21
|作者:
王家彪
[1
]
赵建世
[1
]
沈子寅
[2
]
王浩
[1
,3
]
雷晓辉
[3
]
机构:
[1]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美国ACT工程咨询公司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来源: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降雨总量控制率;
降雨场次控制率;
雨水利用;
径流污染;
D O I:
10.13243/j.cnki.slxb.20170616
中图分类号:
TU992 [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采用降雨总量控制模式以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但降雨总量控制率并不等同于径流总量控制率,降雨控制需将降雨转换成径流后才能与径流控制对应。按美国EPA提出的降雨场次控制模式进行设计,其降雨场次控制率等于径流场次控制率,降雨控制与径流控制直接对应。为此,本文开展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中两种降雨控制模式的讨论。论文首先对两种降雨控制模式内涵进行了解析。然后以北京、武汉、广州为代表比较了两种不同控制模式下的城市产流雨量设计结果。研究表明,两种降雨控制模式其设计降雨量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概念上应有所区别;相同控制条件下,按降雨总量控制的设计降雨量要明显高于按降雨场次控制,但两种模式下的最优控制率差异并不大;总量控制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年均产流水平,有利于雨水利用目标实现,而场次控制模式则更能代表城市对场次降雨的消纳能力,有利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490 / 1498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