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集中流影响的植被缓冲带优化策略探讨

被引:3
|
作者
杨渊
王天星
蔡心怡
江明艳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集中流; 植被缓冲带; 散流结构; 渗透系统; 驳岸形式;
D O I
10.19775/j.cla.2019.07.0140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集中流的存在与频繁发生使河岸水文过程呈现特殊性与不确定性,影响植被缓冲带环境及其生态效应的发挥。针对集中流破坏植被缓冲带环境与土壤结构、抵消水质净化功能等问题,以植被类型与配置、河岸地形和驳岸处理为主要考虑因素,提出了前端、中端、末端3个空间层次的植被缓冲带优化策略:前端散流结构以"减速分流"为优化原则,包括草地过滤带、梢捆、灌木树篱和石头堰4种优化技术;中端渗透系统以"渗透吸收"为优化原则,包括3种土壤环境(黏土、壤土、砂土)的植物选型技术和2种微地形(微盆地、梯级地形)处理技术;末端驳岸形式以"固土净化"为优化原则,包括"草本+灌木"型、"活枝柴笼+灌丛垫"型和"植物+石块"型3种优化形式。植被缓冲带优化技术参数的量化、中端渗透系统优化技术的探索,以及植被缓冲带生态功能与景观、生活价值的结合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