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实验流域降雨径流现象发生的悖论

被引:15
|
作者
顾慰祖 [1 ]
尚熳廷 [1 ]
翟劭燚 [1 ]
陆家驹 [1 ]
Frentress Jason [2 ]
Jeffrey McDonnell [1 ,2 ]
Carol Kendall [3 ]
机构
[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2]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3]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Menlo
关键词
水文实验; 环境同位素; 径流组成; 降雨径流关系; 流量过程线划分;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10.04.007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为滁州水文实验系统一部分的1号天然实验流域,面积7897m2,以安山岩为基底,上覆平均厚度2.46m的第四系沉积物。实测了包括地面径流和地面下径流的各种降雨径流响应,后者包括来自非饱和带的壤中流和饱和带的地下水径流。表明这些径流成分有着复杂的组合类型,主要是以地面径流为主的SR型和以地面下径流为主的SSR型,以及中间的和演化的类型。SR型实例中的地面径流量可占总径流的65%,而SSR实例中的地面下径流量可有90%。主要降水的7月,地面下贡献占54.5%,其中地下水径流即占33%。大部分地面径流与降水的18O组成有不小的差异,比较了同时进行测验的3个实验流域,在1400min的降水径流过程中,降水的平均δ18O为-1.210%,而同期地面径流的平均δ18O,2号水文山流域(512m2)为-1.132%,1号南大洼天然流域为-1.065%,3号只有薄层风化碎屑的牵牛花流域(4573m2)为-0.801%。这质疑了现行同位素流量过程线划分方法8个假定中的两个:地面径流的同位素组成不同于降水,天然流域尤其如此;各种水源在汇集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影响并非都可忽略不计。实验流域因降水而产生径流,但所产生的径流却有着非本次降水的组分,这一降水径流悖论发生于各个实验流域。SR型和SSR型总的非本次降水组分分别达16%和64%。
引用
收藏
页码:471 / 4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