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5模式对中国年平均气温模拟及其与CMIP3模式的比较

被引:54
|
作者
郭彦 [1 ]
董文杰 [1 ]
任福民 [2 ]
赵宗慈 [3 ]
黄建斌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3]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CMIP5/CMIP3; 中国; 年平均气温; 历史模拟; 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对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对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对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多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Simulations of Climate Changes over China by CMIP5 Multi-Models[J]. XU Ying 1,3 , XU Chong-Hai 2,3 1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2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r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3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06)
  • [2]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J]. 徐影,高学杰,沈艳,许崇海,石英,F.GIORGI.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4)
  • [3] 13个IPCC AR4模式对中国区域近40a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刘敏
    江志红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 32 (02) : 256 - 268
  • [4] IPCC AR4模式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能力的分析
    许崇海
    沈新勇
    徐影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5) : 287 - 292
  • [5]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
    闻新宇
    王绍武
    朱锦红
    David VINER
    [J]. 大气科学, 2006, (05) : 894 - 904
  • [6] 近百年中国年气温序列的建立
    王绍武
    叶瑾琳
    龚道溢
    朱锦红
    姚檀栋
    [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04) : 9 - 18
  • [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气候模拟研究进展
    赵宗慈
    罗勇
    [J]. 气象学报, 1998, (02) : 98 - 109+111+113-119
  • [8] Upgrades to the reliability ensemble averaging method for producing probabilistic climate-change projections
    Xu, Ying
    Gao, Xuejie
    Giorgi, Filippo
    [J]. CLIMATE RESEARCH, 2010, 41 (01) : 61 - 81
  • [9] Enhancement of the warming trend in China
    Wang, SW
    Gong, DY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0, 27 (16) : 2581 - 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