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雾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17
作者
陈露 [1 ,2 ]
顾雷 [3 ]
机构
[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2] 中国民航北京气象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雾; 低能见度; 气候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首都机场1998~2005年每小时观测数据和NCEP/NCAR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首都机场雾发生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合成分析了首都机场大雾形成、持续和消散阶段天气形势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首都机场1998~2005年雾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夏季、秋季出现轻雾天气过程多;秋冬季节是首都机场大雾的高发期。首都机场轻雾与大雾的日变化特征有明显差异。轻雾过程的日变化特征明显,在13时(北京时间,下同)达极大值,从20时至次日9时能见度较差。能见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的变化有很好的负相关。大雾过程中各要素日变化不明显。对1998~2005年大雾天气过程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雾形成、持续和消散阶段的850hPa形势场均是"一槽一脊"型。大雾形成和持续阶段的地面形势场是鞍形场或均压场,大雾消散阶段的地面形势场是完整的高压前部。在形成阶段,北京受弱暖脊控制,无明显冷暖平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辐射降温作用和水汽在近地面层的积聚;在持续阶段,北京区域地面辐合,冷空气在上游堆积,随着850hPa槽脊位置的东移南压,南方暖湿空气输送受阻,高层逐渐转干;在消散阶段,850hPa高空槽过境,完整的高压控制北京区域,强冷空气随北风南下,大雾过程逐渐结束。
引用
收藏
页码:783 / 7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浓雾事件及其气候特征 [J].
周自江 ;
朱燕君 ;
鞠晓慧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1) :66-71
[2]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J].
周自江 ;
朱燕君 ;
姚志国 ;
鞠晓慧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5) :567-573
[3]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J].
何立富 ;
李峰 ;
李泽椿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6, (02) :160-168
[4]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J].
董剑希 ;
雷恒池 ;
胡朝霞 ;
肖稳安 ;
张晓庆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2) :175-184
[5]   北京城市能见度及雾特征分析 [J].
王继志 ;
徐祥德 ;
杨元琴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160-169
[6]   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王淑英 ;
徐晓峰 .
气象科技, 2001, (04) :23-26
[7]   北京地区大雾形成的分析和预报 [J].
吴洪 ;
柳崇健 ;
邵洁 ;
王晓明 .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01) :123-127
[8]   白云机场低能见度气候的统计特征 [J].
冯彦华 ;
邓文珍 .
热带气象学报, 1998, (04) :82-86
[9]  
现代运输机航空气象学.[M].陈廷良主编;.气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