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

被引:70
作者
朱天
张诚
机构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 传播现象; 圈子; 传播形态; 媒介生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文献中可见的对中国社会"圈子"现象的学理考察,肇始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该理论将圈子描述为区隔社会成员的边界或范围,圈子也由此具备了一种信息传播的范畴与途径特性。互联网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社会中的圈子有了更为多元的内涵与功能,并且越来越成为当下社会中一种富有内聚力的群体聚集与传播模式。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通过对此前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概念、形态、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解析。研究表明,建构在当下现实人际关系与互联网交叉平台上的圈子,在实际上促使碎片化的传播受众群体出现有限聚集的同时,对传统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也形成了直接影响。在此形态下,多元生产与定向扩散将成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流通特征,社会信息的圈层解读与自我审查将对既有社会主流价值的构建机制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互联网圈子传播的发展,强化了线上网络的连结紧密程度及信息流通规模,使其呈现出实体化的趋势。相反,传统大众媒介在动态博弈中将重新界定竞争优势,转向更为多元的公共服务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评述 [J].
李梦楠 ;
贾振全 .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7 (03) :133-135
[2]   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 [J].
周军杰 ;
左美云 .
中国管理科学, 2012, 20 (06) :185-192
[3]   微博社区内信息传播的“小世界”现象及实证研究——以腾讯微博为例 [J].
姜鑫 ;
田志伟 .
情报科学 , 2012, (08) :1139-1142
[4]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 [J].
李智超 ;
罗家德 .
社会科学战线, 2012, (01) :159-164
[5]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 [J].
平亮 ;
宗利永 .
图书情报知识, 2010, (06) :92-97
[6]   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 [J].
彭兰 .
国际新闻界, 2007, (10) :44-48
[7]  
微博[M].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喻国明, 2011
[8]  
传播学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 施拉姆, 2010
[9]  
网络社会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郭玉锦, 2005
[10]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刘军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