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强飑线内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67
|
作者
潘玉洁
赵坤
潘益农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中气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7 [气旋、反气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中利用位于福建建阳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07—09时发生在建阳附近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高湿、中等对流不稳定(1601J/kg)和强风切变(0—5km,22m/s)环境,总理查逊数为16,同典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生成环境相当接近。雷达回波分析揭示,风暴发生在一强飑线系统的前沿,初期为一普通单体,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弓状并发生分裂,分裂后风暴移动方向左侧单体逐渐减弱,而右侧的单体发展成为超级单体,持续时间约为1h。在强降水超级单体成熟期,其移动前侧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中层反射率则显示在宽广的反射率高值区(>60dBz)内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强度大于40dBz。沿入流方向穿过最强回波位置的反射率因子也呈现典型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场显示在钩状回波附近的强降水区中存在一个强烈的中气旋,其起源于中层3.5—5km,随后向上、下发展,最大旋转速度达到24m/s,持续时间达1h。由GBVTD方法分析,中气旋成熟时(08:33UTC)轴对称环流结构显示,轴对称切向风分布在中层接近兰金涡旋模型,最大轴对称切线风位于高度4—5km,离气旋中心约3km,强度约20m/s。4km高度以下为气旋式辐合,气旋中心为上升运动。至4—7km以旋转为主,在最大切向风半径以内为外流,以外为内流,相应的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伴随较强的辐合和上升运动,7km以上则为辐散对应的出流。此结构同经典超级单体内的中气旋结构相当一致。此外,风暴结构同Moller(1994)提出的中纬度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非常相似,但演变过程却明显不同,是由普通单体形成弓状回波,弓状回波分裂后沿移动方向右侧的单体发展成为强降水超级单体。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3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与数值模拟
    慕熙昱
    党人庆
    陈秋萍
    方德贤
    葛文忠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1) : 42 - 49
  • [2] 冰雹风暴中的流场结构及大冰雹生成区
    朱君鉴
    郑国光
    王令
    房文
    刁秀广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 (06) : 735 - 742
  • [3] 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分析
    郑媛媛
    俞小鼎
    方翀
    鲍文中
    谢亦峰
    周昆
    陆大春
    刘勇
    [J]. 气象学报, 2004, (03) : 317 - 328
  • [4] The Kinetic Energy of Hailfalls. Part II: Radar and Hailpads[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78 (11)
  • [5] The Kinetic Energy of Hailfalls. Part I: Hailstone Spectra[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78 (4)
  • [6] Vortex Signature Recognition by a Doppler Radar[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70 (4)
  • [7]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the Classical Vertical Velocity Problem[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70 (2)
  • [8] Geophysical Monograph79 .2 Doswell C A,Burgess D W. AmerGeophys Union . 1993
  • [9] The dependence of numerically simulated convective storms on vertical wind shear and buoyancy .2 Weisman ML,Klemp JB.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1982
  • [10] Airflow and struc-ture of a tornadic storm .2 Browning K A,Donaldson R J. J.At mos.Sci .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