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潮滩的侵蚀和再沉积:示踪砂棒法的应用

被引:7
|
作者
周良勇
高茂生
徐刚
苏大鹏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2]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现代黄河三角洲; 潮滩; 示踪砂棒; 侵蚀; 再沉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1 [海洋沉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示踪棒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的半年和整年的再沉积进行了定量测量,分析了潮滩沉积动力的影响因素。测量结果显示,尽管潮滩地形平均变化值只有1cm左右,但是平均沉积交换量(侵蚀和再沉积之和)是它的10倍。因此,潮滩地形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是无论是北侧还是南侧潮滩,都存在强烈的物质交换。对比结果表明,北侧潮滩沉积交换最强,且主要发生在下半年。北侧潮滩每年的沉积交换量为15~33cm。南侧潮滩沉积交换量次于北侧潮滩,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沉积交换量相当。东侧潮滩沉积交换最弱。影响沉积交换和再沉积的原因包括海洋动力、河流输沙、局部地形特征、海滩植被、海滩蟹类活动、人工突堤等,此外气候(冰冻)也影响北侧潮滩沉积交换。
引用
收藏
页码:1602 / 160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附视频
    栗云召
    于君宝
    韩广轩
    王永丽
    张志东
    [J]. 海洋科学, 2012, (04) : 99 - 106
  • [2] 黏粒和有机质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
    陈友媛
    赵文娟
    贾永刚
    许国辉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 (01) : 31 - 37
  • [3] 黄河三角洲潮滩剖面特征
    周良勇
    李广雪
    刘健
    李安龙
    邓声贵
    温国义
    赵东波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2) : 1 - 8
  • [4]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近期变化遥感监测
    黄海军
    樊辉
    [J]. 地理学报, 2004, (05) : 723 - 730
  • [5]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
    周良勇
    刘健
    刘锡清
    李广雪
    陈正新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3) : 19 - 27
  • [6] 蓬莱西庄海滩示踪砂试验研究
    王文海
    [J]. 黄渤海海洋, 1994, (01) : 19 - 27
  • [7] 潮坪韵律沉积的形成和保存及沉积间断的定量分析[M]. 同济大学出版社 , 范代读, 2007
  • [8] 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及模式[M]. 地质出版社 , 成国栋主编, 1991
  • [9] Changing pattern of accretion/erosion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Huanghe) subaerial delta, Chin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J] . Z.X. Chu,X.G. Sun,S.K. Zhai,K.H. Xu. Marine Geology . 2005 (1)
  • [10] Changes in progradation rate of the tidal flats at the mouth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China[J] . Shi-lun Yang,Ping-xing Ding,Shen-liang Chen. Geomorphology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