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NDVI汶川震中区域十年后植被恢复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14
|
作者
洪艳 [1 ]
赵银兵 [2 ]
王运生 [3 ]
辛聪聪 [3 ]
赵阳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3]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植被覆盖恢复率; 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 植被类型; 人类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分析研究受汶川地震影响下茂县、汶川以及都江堰三县的植被动态恢复状况,通过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植被指数(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计算2007~2017年各年的植被覆盖度,进一步计算2009~2012年以及2013~2017年植被覆盖恢复率,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探讨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时空差异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在2007~2017年这10年内随着时间逐渐恢复,且恢复较好,但震中区域差异明显;结合实地调查滑坡数据,得知研究区与滑坡区植被恢复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海拔和道路距离与植被恢复面积比分别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坡向上的植被恢复面积比也存在差异;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灾害密度越大,植被恢复显著点较少;由于各种植被类型的特性不同,导致植被恢复的快慢不同,其中草甸、针叶林、阔叶林及灌丛自然恢复速率较快。可见,研究区内植被恢复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震后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在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但部分区域需要人类进行政策保护,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决策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 [1] 基于遥感数据的广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熊小菊
    廖春贵
    胡宝清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 18 (11) : 123 - 128
  • [2] 汶川地震对两种气候区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的影响
    罗清虎
    孙凡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吴承祯
    [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 38 (01) : 50 - 56
  • [3] 汶川地震区灾后植被恢复时空过程及特征——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例[J]. 李京忠,曹明明,邱海军,薛冰,胡胜,崔鹏.应用生态学报. 2016(11)
  • [4] 汶川地震震中区崩塌发育规律
    申通
    王运生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 16 (09) : 7 - 14
  • [5] 陕西省植被退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李登科
    范建忠
    权文婷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 (10) : 2907 - 2913
  • [6] 龙门山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晚新生代垂向活动性差异及其构造意义
    谭锡斌
    徐锡伟
    李元希
    袁仁茂
    于贵华
    许冲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 (01) : 143 - 152
  • [7]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郭长宝
    杜宇本
    张永双
    张广泽
    姚鑫
    王珂
    刘健
    [J]. 地质通报, 2015, 34 (01) : 121 - 134
  • [8] 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的汶川地震灾区河岸带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以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为例
    许积层
    唐斌
    卢涛
    [J]. 生态学报, 2013, 33 (16) : 4966 - 4974
  • [9] 汶川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樊晓一
    张友谊
    杨建荣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 (01) : 128 - 134
  • [10] 煤矸石山不同坡面土壤营养元素与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张静雯
    张成梁
    宋楠
    康璇
    吴智洋
    王黎黎
    [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 (08) : 841 - 8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