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观念的兴起、话语策略及其衰落

被引:4
作者
耿占春
机构
[1]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主体; 语言; 感性动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6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随着"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的流播,在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符号、结构等业已取代作者、人、主体的位置,当代诗学似乎也接受了"语言说话"而非主体的言说,接受了"语言的狂欢"而漠然于自我表达,语言自足性的幻觉让主体消失在文本之后,主体性成为一种写作上幼稚的表现。这一诗学观念在一个时期确实增加了当代艺术与诗歌文体的复杂性,然而却难以满足人们对话语表述活动的社会伦理期待。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一个热情讨论主体性而语言维度缺失的时代,而今则是语言几乎被本体化,却没有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主体性理论到语言学转型,在我们的思想语境里并非全然是观念逻辑自身的转型,而是一种充满断裂感受的改变,其中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断裂与非连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李泽厚十年集.[M].李泽厚 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  
文学与革命.[M].(苏)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Л.)著;刘文飞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
[3]  
美是自由的象征.[M].高尔泰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  
美学论集.[M].李泽厚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