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十年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评估研究

被引:10
|
作者
黎治华 [1 ,2 ]
高志强 [3 ]
高炜 [4 ,2 ]
施润和 [1 ]
刘朝顺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
[4] Natural Resource Ecology Laboratory,Colorado State
关键词
年NDVI时间序列; 植被覆盖率(FVC); 最小距离分类(MDC); 土地覆盖动态度; 城市化面积指数(UAI);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了解上海近十年来的变化,应用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来评估研究近十年来上海的城市范围及城市生态方面的扩展和变化,即一方面利用从土地覆盖衍生出的城市化面积指数(UAI)来反映城市扩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应用植被覆盖率(FVC)变化来评估城市生态环境的演变。研究中,首先对2000~2009年的MOD13Q1影像按照年叠加反演出NDVI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得到每年土地覆盖图和植被覆盖率图,最后逐年进行变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来,上海发生以下变化:①城市化范围持续扩展;②城市化面积指数年均增长率在1.73%以上,2008~2009年度最高达4.36%;③植被覆盖率总体上持续降低,但在建成区、远郊和岛屿区域植被覆盖率略有上升;④建成区的"变绿"是建立在耕地、植被减少为代价的基础上。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Tobacco Field Based on Phe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Series Image―A Case Study of Cheng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J]. PENG Guangxiong1, DENG Lei2, CUI Weihong1, MING Tao3, SHEN Wei4 (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
  • [2] 长江三角洲地区30年来区域发展特征初析
    段学军
    虞孝感
    刘新
    [J]. 经济地理, 2009, 29 (02) : 185 - 192
  •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蒲英霞
    马荣华
    马晓冬
    顾朝林
    [J]. 地理研究, 2009, 28 (01) : 161 - 172
  • [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陈广生
    田汉勤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 189 - 204
  • [5]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Spot/vegetation NDVI影像的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
    巴雅尔
    敖登高娃
    沈彦俊
    朱林
    Ryutar Toateishi
    王一谋
    [J].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5, (06) : 29 - 33
  • [6] NDVI-Ts空间全国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研究
    王长耀
    骆成凤
    齐述华
    牛铮
    [J]. 遥感学报, 2005, (01) : 93 - 99
  • [7] 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
    范锦龙
    吴炳方
    [J]. 遥感学报, 2004, (06) : 628 - 636
  • [8] 植被覆盖率的遥感研究进展
    田静
    阎雨
    陈圣波
    [J]. 国土资源遥感, 2004, (01) : 1 - 5
  • [9] 基于IGBP土地覆盖类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毕晓丽
    葛剑平
    [J]. 山地学报, 2004, (01) : 48 - 53
  • [10] 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杨桂山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2) : 121 -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