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财产边界

被引:8
|
作者
张佩国
机构
[1]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伦理本位; “差序格局”; 家族共财制; 财产边界; 习俗调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在伦理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 ,由于家为伦理关系发生的基本空间单位 ,故基于“家”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成为村落文化的主体内容。在“差序格局”的道德相对主义规范中 ,不存在个人的独立道德人格和权利意识 ,个人作为家 (家户或家族 )的成员 ,首要的是对家的义务。义务本位的规范体系当然并不排除乡民们对实际利益 (主要是以田房为主体的财产 )的追求。这种利益追求不是个人本位的权利主张 ,而是家族伦理本位观念的现实体现 ,因为家族共财理念是“差序格局”的家族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差序格局”的伦理关系中 ,义务本位的规范又通过乡民们的个体生活实践化作稳定化的行为方式和共同准则 ,此为乡土社会中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习俗。对于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来说 ,他们所认同的却是长期稳定、有效的民间习俗。民众的生活空间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乡村调解和交易中的习俗都在“差序格局”的特殊主义逻辑内展开 ,超出这一限度 ,习俗的约束力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 ,又是一个由习俗调控的社会 ,姑称之为习俗性社会。过去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称作礼俗社会 ,其实并不准确 ,因为习俗更多地是乡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制度创设 ,而不是国家权力进行伦理教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2000,
  • [2] 义序的宗族研究.[M].林耀华 著.三联书店.2000,
  • [3] 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麻国庆[著];.文物出版社.1999,
  • [4] 家庭论.[M].(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StanleyBecker)著;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1998,
  • [5] 中国乡村生活.[M].(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1998,
  • [6]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 [7] 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M].曹幸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 [8] 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M].陈礼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9]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M].陶毅;明欣 著.东方出版社.1994,
  • [10] 生育与村落文化.[M].李银河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