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区PM10及PM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59
作者
陈刚 [1 ]
刘佳媛 [1 ]
皇甫延琦 [1 ]
王海婷 [1 ]
史国良 [1 ]
田瑛泽 [1 ]
朱余 [2 ]
李菁 [3 ]
冯银厂 [1 ]
机构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2]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3] 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合肥; PM10; PM2.5; 季节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于2014年4月、8月、10月和12月在合肥市城区采集了大气PM10和PM2.5样品,对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无机元素、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合肥城区的PM10和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13,83μg/m3,分别超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PM10和PM2.5限值的1.61和2.37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主要化学组分含量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水溶性离子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碳组分,无机元素.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对合肥城区PM10和PM2.5的本地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PM10中二次源、燃煤、机动车尾气尘及地壳尘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2.5%、25.9%、15.7%和25.5%;PM2.5中二次源、燃煤、机动车尾气尘及地壳尘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8.8%、25.9%、9.9%和21.7%.利用激光雷达评估合肥市环境中颗粒物PM10的区域传输,四个季节常规贡献率分别为13.4%、12.9%、13.5%和16.4%.
引用
收藏
页码:1938 / 19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PMF模式的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 [J].
王苏蓉 ;
喻义勇 ;
王勤耕 ;
陆燕 ;
殷丽娜 ;
张予燕 ;
陆小波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12) :3535-3542
[2]   成都市冬季PM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与毒性源解析 [J].
陈刚 ;
周潇雨 ;
吴建会 ;
田瑛泽 ;
周来东 ;
史国良 ;
冯银厂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10) :3150-3156
[3]   中国PM2.5来源解析方法综述 [J].
郑玫 ;
张延君 ;
闫才青 ;
朱先磊 ;
James JSchauer ;
张远航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 (06) :1141-1154
[4]   上海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J].
周敏 ;
陈长虹 ;
王红丽 ;
楼晟荣 ;
乔利平 ;
陈宜然 ;
李莉 ;
黄成 ;
陈明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01) :181-188
[5]   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 [J].
吴兑 ;
刘啟汉 ;
梁延刚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碧婷 ;
陈慧忠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11) :2660-2669
[6]   天津市颗粒物散射消光特征及化学组分贡献研究 [J].
古金霞 ;
董海燕 ;
白志鹏 ;
霍光耀 ;
刘爱霞 ;
吴丽萍 ;
解以扬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2, (01) :17-22
[7]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_(2.5)/PM_(10) in Beijing;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 11
[8]  
A new receptor model-incremental lifetime cancer risk method to quantify the carcinogen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sources of particle-bou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hengdu in China.[J].Gui-Rong Liu;Xing Peng;Rong-Kang Wang;Ying-Ze Tian;Guo-Liang Shi;Jian-Hui Wu;Pu Zhang;Lai-Dong Zhou;Yin-Chang Feng.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5,
[9]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ources o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sub>2.5</sub>) in California.[J].S. Hasheminassab;N. Daher;A. Saffari;D. Wang;B. D. Ostro;C. Siouta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4, 22
[10]  
The Use of Trajectory Cluste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Black Carbon Aerosol in the South-Eastern Baltic Region.[J].Byčenkienė Steigvilė;Dudoitis Vadimas;Ulevicius Vidmantas.Advances in Meteorology.2014,